3.8萬元
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3.8萬元,城鄉基本養老保險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97.8%
3054億美元
江蘇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3054億美元,實際利用外資152.5億美元,繼續位居全國前列
450家
450家定點醫療機構聯網實現跨省異地就醫,徐州、鹽城、南通率先實現與上海門診的異地結算
8月23日,在國新辦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(區、市)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,江蘇省委書記、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,江蘇省委副書記、省長吳政隆介紹了江蘇省開啓基本實現現代化新征程的積極實踐,並回答記者提問。
“‘爲全國發展探路’是黨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。江蘇作爲先發地區,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,有責任有條件展開先行謀劃和實踐,做好現代化建設的探路者。”婁勤儉說,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和黨中央部署要求,立足江蘇所處的時代方位和現實基礎,我們現在已經到了“積極探索開啓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這篇大文章”的時候。
高起點:致力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
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江蘇在全國始終占有重要地位、肩負重大使命,一直走在發展前列。江蘇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占到了全國1/10以上,人均生産總值、實際使用外資、工業利潤總額居全國前列,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和最多的國家級開發區、全國文明城市等。
江蘇致力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爲現代化新征程奠定一個更高的起點、更紮實的基礎。目前,江蘇已經基本消除絕對貧困,正著力解決相對貧困,精准幫扶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,紮實補短板、強弱項,在辦好民生實事、推動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上狠下功夫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達到3.8萬元,城鄉基本養老保險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7.8%,平均預期壽命超過78歲,群衆安全感達97.6%,義務教育優質均衡、現代職業教育、“雙一流”和高水平大學建設走在全國前列。同時,越來越多的城市書房、創意工坊、綠色客廳,讓人民群衆的生活更有品質。
南北發展不平衡是江蘇比較突出的矛盾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關鍵看蘇北。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著眼于“四化”同步發展,重構城鄉關系、提升發展水平,一大批公共服務功能完善、富有當地民居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正在建成,越來越多的農民群衆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。
強支撐: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
江蘇致力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,讓現代化新征程支撐更強、步伐更穩健。黨的十九大後,江蘇確立了“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”的目標定位,明確了經濟發展、改革開放、城鄉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生態環境、人民生活“六個高質量”的實踐路徑。
既保持規模總量的持續平穩增長,又著力實現質量結構效益的加快提升。在經濟體量邁上9萬億元台階的同時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8500億元,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%,高新技術産業占工業比重達43.8%。
既建設全國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集群,又始終把糧食生産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。有六大行業營收超過萬億元,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,農業現代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,糧食總産多年穩定在700億斤,實現了自我保障。
既成爲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熱土,又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的高地。“不見面審批”、知識産權保護服務成爲江蘇營商環境的名片,市場主體突破900萬戶。今年上半年進出口總額達3054億美元,占全國的1/7,實際利用外資152.5億美元,繼續位居全國前列。
既可享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,又能領略新時代鄉村的美麗風光。江蘇擁有密集度高、國際化程度高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群,城市功能和品位不斷提升。同時,特色田園鄉村和美麗宜居村莊遍布全省。
拓視野:融入長三角放眼全世界
江蘇把握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發展一體化規律,使現代化新征程視野更寬、道路更開闊。江蘇正積極主動服務上海、攜手浙皖,與兄弟省市共同承擔起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使命。目前,貫通長三角的南沿江高鐵已經開工建設,北沿江高鐵、蘇通嘉鐵路等項目順利進行,江蘇與滬浙皖之間有11條省際“斷頭路”正在加快打通,江蘇的吳江、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等地的跨省公交線路初具規模。
科技、産業、金融、市場、人才等合作機制正在加速構建,江蘇制造與上海金融緊密對接,迸發出強勁的動力。此外,江蘇450家定點醫療機構聯網實現跨省異地就醫,徐州、鹽城、南通率先實現與上海門診的異地結算。
以“一帶一路”交彙點建設爲統攬,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,形成江蘇發展的全球競爭力和世界影響力。江蘇出台《高質量推進交彙點建設的意見》,並組織實施“五大計劃”,建立重點項目庫和項目推進機制。目前,列入省重點項目有80多個,總投資達1400多億元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9年08月24日 06 版)
(責任編輯:孫丹)